近年来,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余杭经开区”)以“硬核政策+暖心服务”的双轮驱动机制,持续优化创业创新生态,已然成为众多青年人才奔赴杭城逐梦筑梦的“第一站”。
专业与温度并重,毕业生的“第一印象”
2024年6月,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宋楠拖着行李箱来到余杭经开区。当得知余杭经开区内的青荷驿站为来杭求职的毕业生提供七天六晚免费住宿时,宋楠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悄然生长。求职的第二周,她顺利通过面试,成为余杭经开区上市企业南方泵业的新成员,开启了职场小白的“升级”之路。
回想起当初的求职经历,宋楠仍然印象深刻。“青荷驿站内洗衣机、冰箱、空调等家电一应俱全,拎包就能入住。而且不管碰到什么问题,驿站管家都会第一时间给予我们帮助,非常暖心。”
青荷驿站外景图
“最难忘的是那个深夜。”宋楠回忆,某次面试前夜,她发现材料缺失,焦急中向青荷驿站管家求助。管家即刻便将打印好的资料交到她手中。“这种被照顾的感觉,让我在异乡找到了‘家’的温度。”
入职一年来,宋楠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余杭经开区“软环境”的硬实力。从专业技能培训到职业导师规划,从青年夜校的文化浸润到产业交流会的资源对接,余杭经开区构建的“人才服务圈”,让青年在职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能找到成长支点。
“我们为青年人才提供的不仅是简单的住宿空间,更是集就业帮扶、技能提升、社交拓展于一体的成长平台。”余杭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助青荷驿站、人才公寓、青年社区等载体,配套推出企业招聘会、职业规划咨询、青年人才沙龙等特色服务,余杭经开区这座为青年量身打造的“青年筑梦第一站”,正为无数像宋楠一样的追梦者铺就成长快车道。
生态赋能创新,构建创业者的成长“快车道”
毕业于浙江大学的他,也和许多创业者一样,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如何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最终,金庆丰选择将自己领衔的“新一代绿色低成本合成技术”人才项目落地余杭经开区。
金庆丰实验室操作画面
为什么是余杭经开区?不仅因为这里拥有完备的新材料产业链,也因为这里具备“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在项目选址期间,我对多个开发区进行了同步了解。余杭经开区给我的印象是极为热情且专业。”金庆丰回忆道,“在沟通环节,余杭经开区的工作人员能够充分理解我们项目在公司注册、场地选择、员工住宿等诸多方面的需求,并助力我们快速落地。”
目前,该项目工业化产线研发已接近尾声,预计9月可实现销售突破。项目取得的技术突破,将有望打破国外在特殊工程塑料领域的技术垄断。而支撑这一创新进程的,离不开余杭经开区全生命周期的扶持政策: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入驻三年内可享受研发补助、租金补贴、贷款贴息及产业基金等组合式财政支持,形成从技术攻关到市场开拓的全链条资金保障。与此同时,通过开展专项申报培训提升政策兑现效率、定期举办行业技术沙龙加强产业链对接、组建由行业专家构成的创业导师团提供战略指导,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落地。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余杭经开区已落地领军人才项目14个,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资本助力”的创新范式,催生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
从人才公寓的温馨灯火到实验室的璀璨星光,余杭经开区正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构建起“引进-培育-成长-反哺”的良性循环。这里既有让毕业生安心扎根的生活配套,更有助力创业者腾飞的产业沃土;既注重人才安居的“关键小事”,更攻克技术转化的“发展大事”。
正如余杭经开区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不仅要将余杭经开区打造成为青年人才的‘筑梦第一站’,更要依靠人才聚集将余杭经开区打造为产业升级的‘创新策源地’。”(杨旭晓 王婷宇)